跳转至

核心冲突理论

核心冲突理论/叙事

  • 拳塔一体 / 斜塔理论:这是在货拉拉案后广为流传的一种叙事理论。它将女权主义者(被贬称为“女拳”,即“拳”)和国家公权力(以“塔”为象征,特指司法、媒体等建制力量)视为一个合流的利益共同体。“拳塔一体”论认为,女权主义的舆论压力已经成功“绑架”了公权力,导致司法判决和媒体报道系统性地偏袒女性、打压男性。这一理论为男性在特定事件中的失利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系统性的解释框架,将个体的不满上升为对整个体制公正性的质疑,并成功构建了“男性在舆论和公权力双重压迫下”的受害者形象。
  • 去责任化理论【!】:这是一个在性别辩论中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概念。从反女权主义的视角看,“去责任化”被用作一种批判,指责女权主义倾向于将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权制”等外部结构性因素,从而回避了个体在选择和决策中应负的个人责任。这种批判的背后,是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冲突:一种是强调个人奋斗和自由意志的个体主义叙事,另一种是强调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个体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系统性批判叙事。将对方的系统性批判标记为“去责任化”,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策略,旨在通过将其定义为一种“道德怯懦”(即不敢承担个人责任),来消解其结构性分析的合法性。
  • 阶级叙事 vs 性别叙事:这是两种解释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核心框架之间的竞争。阶级叙事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基于经济地位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是阶级压迫的派生现象,会随着阶级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性别叙事则认为,父权制是一种独立于阶级、甚至跨越阶级的压迫体系,性别矛盾是社会最基本、最深刻的矛盾之一。在许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如川大张薇案、丰县铁链女案),这两种叙事会相互交织或彼此竞争,用以争夺对事件性质的最终解释权。
  • 完美受害人理论/困境:指一种社会期待,即受害者必须在道德上毫无瑕疵、行为上完全符合某种被想象的“纯洁无辜”标准,其控诉才能获得公众的完全信任和同情。在#MeToo运动中,一旦指控者被发现存在任何道德或行为上的“不完美”(如鲍毓明案中的李星星),其指控的可信度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整个事件会被“反转”。这使得真实但“不完美”的受害者在发声时面临巨大困境。
  • 男性凝视 (The Male Gaze):源自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批评术语,由劳拉·穆尔维提出。它指在视觉艺术和文化产品中,世界和女性往往是从一个男性的、异性恋的视角来呈现的,女性被描绘为被观看、被欲望的被动客体,其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观看者的愉悦。这一理论被广泛用于批判媒体、广告和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她经济 (She-economy):指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围绕女性消费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圈和现象。商家和品牌越来越多地关注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开发专门针对女性的产品和服务。
  • 性别隔离主义 (Gender Separatism):一种认为两性因其根本差异而无法和谐共存,因此应该在社会、文化甚至物理空间上进行分离的主张。在性别战争的语境下,激进女权主义的6B4T和男性社群的MGTOW都带有强烈的性别隔离主义色彩。
  • 外娶思潮:指部分男性因对国内婚恋环境(如高额彩礼、女性择偶标准等)感到失望或不满,而产生到国外(特别是东南亚、东欧等地区)寻找伴侣的想法和趋势。
  • 龟男-黄毛-老实人模型:一个在男性社群中流传的、用以解释两性关系悲剧的叙事模型。在该模型中,“老实人”或“龟男”指代那些在恋爱或婚姻中忠诚、付出,但缺乏吸引力,最终被伴侣背叛的男性;而“黄毛”则指代那个具有性吸引力、介入并破坏“老实人”关系的第三者(通常是男性)。这个模型反映了男性对于“被戴绿帽”(cuckolded)的深刻恐惧和不安全感。